近日,由我校特聘院士姚建铨、光电工程学院梁兰菊教授共同指导,光电工程学院闫昕副教授与张璋博士在太赫兹生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上。梁兰菊教授、张璋博士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闫昕副教授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该成果是由枣庄学院、天津大学、枣庄市立医院、Advantest (China)公司共同合作完成,枣庄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双开口金属谐振环超构材料的太赫兹生物传感器,并应用在检测不同浓度的口腔癌细胞和凋亡率过程等方面。该结构同时存在强辐射损耗的偶极子(明模)共振与非辐射损耗的四偶极子(暗模)的共振模式。基于谐振子耦合模型理论计算了不对称度s对结构共振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口腔癌细胞HSC3浓度从1×105 cells/ml增加至7×105 cells/ml时,Δf值从50 GHz增加到90 GHz。随着抗癌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共振峰位逐渐偏移。同时利用传统的生物CCK-8试剂盒法对相同条件的癌细胞凋亡率进行了生物检测,并与所测的共振峰位偏移量进行对比,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设计的超构材料生物传感器对癌细胞凋亡过程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为未来开发新型的快速、无标记及高灵敏的超构材料生物传感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上述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700202, 2017YFB1401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701434, 61735010)、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7MF005,ZR2018LF001 )、枣庄市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基金(2016GH19, 2016GH31)、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基金(J17KA087)等项目的资助。
姚建铨科研团队依托山东省枣庄学院微纳技术院士专家工作站、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处理与显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枣庄学院“3+3”重点学科“光学工程”等科研平台建设。目前实验室面积150平方米,各类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000万元。主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省级科研奖励1项,市厅级科研奖励20项,近几年获科研经费总额1000余万元。科研团队针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以太赫兹科学技术、激光高端智能装备、跨界智能养老关键技术研究为科研方向,通过与若干一流研究集体高效协同,基于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电子等学科交叉,开展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为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提供支撑。
(文/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