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直通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核评估·直通车 > 正文

审核评估·直通车

【审核评估·直通车】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满堂:价值引领 知行合一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4-10-18 浏览量:

编者按: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2024年下半年,学校将接受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也是总结办学经验、查找存在问题的良好契机,更是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抓好本科评估氛围营造,展示各单位、部门的工作进程与动态,凝练各单位、部门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分享各单位、部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经验与做法,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标,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审核评估·直通车】系列访谈。

本期专访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满堂。

记者:王院长,您好,介绍一下学院的总体情况?

王满堂: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原枣庄师范专科学校的地理系,是山东省最早的地理系之一。现设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4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等1个专科专业,在校生16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教授与副教授20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人、枣庄学院“青檀学者”3人,8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已经形成一支数量充足、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建有中学地理教法实训室、地质标本馆、天文观测台、气象观测站、旅行社实训室、导游3D模拟实训室、酒吧与茶艺实训室等十余个实验实训室。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范,目前已与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枣庄市第十六中学、枣庄市凤鸣中学、山东舜和酒店集团、台儿庄古城等20多家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近五年,我院教师承担各级教学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8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行业学会科技成果奖4项,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60余篇。

枣庄是木匠祖师鲁班和造车鼻祖奚仲的故乡,知行合一,强能固本,学院致力于匠心人才的培养。地理科学专业2023年完成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查,酒店管理专业在2024年中国软科专业排名第87位,在本次发布的榜单中位列B层次。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

记者:学院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的情况如何?

王满堂:教学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始终秉持“教学立院”理念,以师范教育认证及本科教学评估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化与规范教学流程。依据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学业评价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以学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将前沿成果、现实案例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讲授、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任务驱动等混合式多元化教学。打破“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推行精准全过程评价模式,引导学生自学,推行“非标准答案”和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科学合理预测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成绩至少由平时考核、单元测试、期末考试三部分构成,其中期末成绩权重不超过50%。坚持立行立改、稳妥推进的原则,科学设计评价标准和程序,健全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和公平。加强督导成员的监管,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将每学期的备听评审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记者: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有何特色?

王满堂:1、思政引领、立德铸魂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深厚家国情怀的笃心。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并举办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和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活动,落实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学院深入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六个一”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育人的始终。同时,通过开展新疆和枣庄地区的支教活动,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2、知行合一,强能固本培养学生专业扎实的匠心。通过确保专业实践时长和质量达标、优化设置专业实践学时和学分,构建了课程实验、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能力训练模式。利用本地资源,如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程要求制定实习目标;实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加强实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

记者:学院的教学科学研究整体情况如何?

王满堂: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注重科研为教学服务,积极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引导教师组建教学团队、申报各类精品课程、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等,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地理科学专业丁兆运教授领衔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获批“枣庄学院第三届优秀教学团队”,杜霞教授领衔的区域地理学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枣庄学院第四届优秀教学团队”。主持地图与测量学1门在线精品课程、1门校级知识图谱核心课程建设,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00余项、学科竞赛获奖20余项。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充分激发“科研兴院”活力,深化产学研融合机制,聚焦前沿领域,提高科研质量,持续加力推进纵横向科研项目。我院教师承担各级教学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8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行业学会科技成果奖4项,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60余篇。

记者:能介绍一下学院的实践教学情况吗?

王满堂:学院各专业构建了由通识教育类实践、专业基础类实践、专业综合类实践、教师教育类实践等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校内基础实习、野外短途专业基础实习、野外长途专业综合实习、教育见习研习实习(师范类)、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三下乡”等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等创业创业大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由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及毕业设计等组成的一体化、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地理科学(师范):为培养学生的教育育人能力,构建了“三三六”师范生教育实践培养体系,着力围绕师范生3项素质(学科教学素质、班主任工作素质和教学研究素质)和3项技能(书写技能、口语技能和教学技术应用技能)进行6个层次(技能训练、名师示范、第二课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训练和考核。教育三习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从第3、4、5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1-2周的教育见习,第6学期以顶岗支教的方式进行一学期教育实习,紧接着开展为期4周的教育研习。

此外,充分挖掘地方性元素,依托枣庄市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开设《研学旅行》、《齐鲁风貌》、《鲁菜文化》等彰显地方特色的系列课程。在地理科学专业实习中挖掘区域元素,贯彻落实学校“地方性”办学定位,夯实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进一步推动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社会实践调查与三下乡等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开展地理田野调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旅游类专业:面向行业需求,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培养成效为导向,构建整个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课程实验、岗位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等环节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明确实践课程学习对学生培养成效的贡献度,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案,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以成果为导向实施实践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持续改进实践课程教学质量。

基于人的认知过程,通过修订现有实习、实践体系,形成“专业入门认识实习—课程学习强化实习—岗位实习”层层推进、不断提高的实习体系,制定实习内容、考核要求,强化实习内涵建设。其中,岗位实习(酒店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高阶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院通过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增强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实习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实时了解学生状况,及时解决学生问题,评估学生实习效果并推动持续改进,充分保证实践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课程考核方面,制定了全面系统的考核制度,包括实习活动、月度总结、典型案例、实习报告、技能展示、实习答辩等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让学生把日常的工作转化为理论的思考和专业的认识,从中进行总结与反思。

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凝练思政实践教学项目,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等活动的引领推动作用,构建长效持久的实践育人体系。

(记者/李申磊  编导/徐海波)